初春时节,走进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姚家村千亩花卉苗木基地,女贞长得生气勃勃,杜鹃含苞待放,数十名乡民络绎在苗圃间修剪枝叶、转移盆栽,一辆辆满载苗木的卡车驶向全国各地。“上一年靠着在苗木基地务工,我家增收2万多元,日子跳过越适意!”正在打包苗木的姚家村乡民刘秀英擦了把汗,笑脸里透着满意。
四年前,该村乡民人均年收入缺乏1.2万元。村党支部在镇党委支持下,安排党员代表赴浙江调查,发现花卉苗木工业兼具生态效益与市场潜力,随即举行乡民议事会,提出“企业+村团体+农户”的开展方法,乡民经过流通土地,每年每亩地可获得租金约500元,在地里务工的乡民每人每天可获得薪水100元至200元不等,村团体每年收入近万元,完成了“一地”生“三金”。
因水土原因,不少老表的土地白白撂荒在那里,种苗木又忧虑不稳妥,我就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算比照账,终究压服大部分乡民签订了土地流通协议。”姚家村党支部书记姚伟指着花卉苗木基地介绍,村团体首先流通700亩撂荒地试种红叶石楠、金叶女贞、毛鹃等苗木,并活跃就地就近处理投资商及作业人员食宿的问题,一起做好农业、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和谐作业,一直在优化晋级投资环境,招引更多先进的技能和资金注入,促进姚圩镇千亩花卉苗木基地建造。现在,基地已扩至1200亩,引入紫薇、红叶石楠等8个高的附加价值种类,建成新余市最大的容器苗生产基地。
在盘塘村、黎家村等村小组,五颜六色的花卉点缀着村庄,让人赏心悦目。环境入股让乡民都是股东,正在漫步的姚春花细数村里的改变:土路变成柏油路,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,家家住上小洋楼。这种生态反哺形式正在全镇推行,现在姚圩镇已将花卉苗木栽培工业连片开展至周边2个村,辐射带动周边600余农户从事“美丽的工作”,绿色工业产量占农业总产量比重不断提高。
“苗木栽培让我村完成了从‘空壳村’到工业村的蝶变。现在我村已新建党群活动中心,一栋占地230平方米,集保养之家和晓康诊所于一体的两层高楼也已建成,这都是得益于这些苗木啊!”姚伟表明,姚圩镇经过活跃探索开展花卉苗木栽培工业,推进千亩花卉苗木基地建造,拓宽了农人增收途径,让乡民的土地完成增值,乡民也成了家门口的“上班族”,每到繁忙时节,总是呈现“村内无闲人”的热烈现象。